【嘉德秋拍】攀登井冈山 ——李可染钜制《井冈山》创作试析
对于毛泽东,井冈山是他革命事业的开端,他的命运必须要登井冈山;对于李可染,井冈山也是他命中注定不可绕过的一座大山。事实上,自从1960年以后,李可染就没有登过一座像样的高山了。而自1977年5月攀登井冈山之后直至去世,李可染也再没有攀登过别的什么叫得出名儿的大山了。井冈山,就这样命中注定的横亘在李可染生命的关键点上,先心逾,后身临,先造境,后写境,并由此生发,衍生出晚年无数的“高岩叠翠”和“密林烟树”。
出版:1.《井冈山》宣传画。 2.《井冈山》,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 3.《井冈山》,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1978 年年历。 4.《新华月报》6月号(第404 期),封三,人民出版社,1978 年版。5.《廿世纪99 名家中国画精品集》,第58 页,岭南出版社,1999 年版。6.《井冈山》,中国铁通17791IP 电话卡,2002 年版。7.《嘉德十年精品录·中国近现代书画、油画、雕塑》,第182-183 页,文物出版社, 2003 年版。8.《长征》,第41 页,李可染艺术基金会,2010 年版。9.《井冈山》,第29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年版。
说明:本幅画背面有邹佩珠于1999年4月11日的亲笔铅笔签名。来源:中国嘉德1997年秋季拍卖会,第841号拍品。
《井冈山》发表于1978年年历
《井冈山》发表于1978年《新华月报》6月号,封底内页
文/王鲁湘
这件《井冈山》高177厘米,宽127.5厘米,约20.7平尺,这样的尺幅在李可染山水作品中已属鉅制。这件作品1997年由中国嘉德首次释出,在拍卖图录中特别注明“拍卖的全部所得将用于筹备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也就是说,这是一件李家压箱底的藏品,如果不是因为筹建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这样重大的事情,是不会轻易释出的。
治印“为祖国河山立传”
那么,这件作品的重要性何在呢?
请留意一下作品的创作年代:1976年8月。是的,“文革”尚未结束,距毛泽东主席逝世,还差一个月,距粉碎“四人帮”还有两个月。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点。让我们再把历史的眼光往前看。
1942年,重庆,李可染在“亡国亡种”危机意识下,决心“以最大的功力打进传统”,从清初“四王”入手,沉潜到中国水墨画的古典传统中去。
1947年,他意识到自己这一辈的中青年画家如果不向在世的齐白石、黄宾虹学习深厚的笔墨功夫,将会犯历史性的错误,于是在北平拜入齐黄门下。
1950年,李可染深刻而敏锐地认识到一场社会大革命必然带来的文化大革命,率先在《人民美术》创刊号撰文,高倡中国画革新的旗帜。
1954年,在张仃先生的支持和策应下,经过精心准备,赴江南实景写生创作,开启了新中国新山水画的宏伟实践,新老画家群起响应,一举扭转了自明代以来600年山水画创作的走向。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由文化部主办了李可染新山水画首次大型个展,标题就用的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诗句《江山如此多娇》。
从60年代开始,李可染从实景写生创作,转向新的山水图式的构建,以更集约的艺术语言,更夸张的艺术法,更浓郁的诗化意境,更强烈的艺术形式,塑造可以遥接范宽、李成山水传统,可以对话西方油画而又能表现时代精神的“李家山水”图式。
《井冈山》局部图
《井冈山》局部图
就在这时候,1976年1月《诗刊》隆重发表了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创作于1965年的词在时隔11年后发表,当然有重大的政治意图,但李可染不会知道,他只知道,作为一个山水画家,他有了一个好题材。
可是,李可染没有去过井冈山,他只能依据一些画报的照片资料来进行创作构思,并进行大胆想象,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幅经典李家山水图式的《井冈山》。
我这里有一张可染先生女儿李珠女士提供的铅笔草图,画面构图同《井冈山》很接近,前景也是一座长满松树的山头,站着一队手擎红旗的朝圣者,画面主体是井冈山主峰,但铅笔草图的主峰显然不太符合李家山水图式,没有突兀而起雄霸画面孤峰耸立的一座纪念碑式的主峰,当然,也没有飞流直下的漂亮的瀑布。但这张铅笔稿画出了所有的光影明暗和浓淡轻重,而且画面还打上了格子,显然是要放成大画,也许李可染给某个机构画过这样一个构图的《井冈山》。
除了这幅铅笔稿的井冈山外,还有一幅尺寸大小、构图笔墨更为相似的《井冈山》,比较一下这两幅《井冈山》是很有意思的事。
两上中国嘉德拍卖的这幅《井冈山》在题跋上还有“革命摇篮”四个字,以此提醒观看者,这不是一幅通常意义上的山水画,而是革命圣地山水画。因此,在青山绿水之间,有一队一队穿绿军装打背包举红旗的朝圣者,他们虽然画得都很小,而且全是背影, 但那种面对井冈山而革命豪情千万丈的激动心情却跃然纸上!三面鲜艳的红旗在深绿色的山水基调中格外醒目,而且一点也不违和。红旗画三面,也是一种审慎的政治考量。除了松树,全画基本上不用浓墨,水墨的基调是淡雅的、透明的,罩染上淡淡的绿色后,井冈山的葱茏氤氲在冉冉上升的云气和奔泻而下的飞泉的烘托下格外清新,而在侧逆光的山头上染上一点几乎察觉不出来的暖色,整个画面立马变得如雨后初霁般新鲜明亮,光彩奕奕!
画面构图采用左龙右虎、前案后屏的经典风水局势,把井冈山主峰围拱在画面大宗主的位置。用侧面成峰的视角对井冈山主峰进行透视压缩,形成节节而上的丰碑式山体造 型,顶天立地,高耸云天;又用侧逆光形成“阴阳割昏晓”的强烈明暗对比,达到吴冠中所盛赞的雕塑般的艺术效果。为了强化山势拔地通天的伟岸形象,所有的松树都画得笔直,就像一队队的礼仪兵,肃立致敬。这些直线以焦墨浓浓画出,线条有金石之力。而缠绕山间的云气,轻盈如纱,多情缱绻,依偎呢喃,好似一首女声轻吟的安魂曲。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幅《井冈山》,构图相似,像孪生姐妹。但仔细审视谛观,还是能发现诸多不同。
首先,标题《井冈山》后没有题“革命摇篮”四个字,而是题上了“高岩叠翠”四个字。
其次,画面上没有了穿绿军装的朝圣队伍,也没有了三面红旗,空山无人,只有山鸣谷应的流泉。
第三,更重要的,这幅《井冈山》的墨色要浓重得多,墨色很黑,云气所占画面比例也大大减少,风格的沉郁又回到了李可染心仪的“江山多黑”的状态。
这幅《井冈山》只署年不署月,无法判断与嘉德所拍“革命摇篮”的《井冈山》,在创作时间上孰先孰后?依我的理解来推论,似应是“高岩叠翠”的“井冈山”在后,而“革命摇篮”的“井冈山”在前。为什么这么判断呢?
唐人馆藏,李可染《井冈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976 年作
中国嘉德 2015 年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126,500,000
很多伟大艺术事件的发生都是不可思议而命中注定的。如果没有批“黑画”对李可染的精神刺激,如果毛泽东没有决定在1976年元月发表他11年前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诗词,如果李可染没有敏感地捕捉到“井冈山”这一题材并把它发展成为自己的一次绝妙的历史机遇,如果李可染不在1976年3月毅然决然在医院截除自己的几根叠趾,那么当1976年9月、10月的戏剧性大历史事件爆发后,在接下来的1977年,他还有机会在5月由妻子和学生陪同登上井冈山吗?
对于毛泽东,井冈山是他革命事业的开端,他的命运必须要登井冈山;对于李可染,井冈山也是他命中注定不可绕过的一座大山。事实上,自从1960年以后,李可染就没有登过一座像样的高山了。而自1977年5月攀登井冈山之后直至去世,李可染也再没有攀登过别的什么叫得出名儿的大山了。井冈山,就这样命中注定的横亘在李可染生命的关键点上,先心逾,后身临,先造境,后写境,并由此生发,衍生出晚年无数的“高岩叠翠”和“密林烟树”。
令人怀想不尽的是,在1976年夏季北京格外炎热的酷暑里,李可染为何画了一幅绝对政治正确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后,还要画一幅可能带来厄运的“高岩叠翠”《井冈山》呢?他在想什么?
中国嘉德2019秋季拍卖会
预 展
11月14日-11月16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 嘉德艺术中心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预展时间 11月13日-16日)
(邮品钱币 预展时间 11月17日-19日)
拍 卖
11月16日-11月20日
嘉德艺术中心
相关文章